網頁

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建築設計的編碼

建築設計需要進行編碼(encode),就是把設計的想法用圖面或者其他可以表達設計形式的方法表達出來。編碼除了作為溝通之用外,也是作為設計師的外部延伸記憶,能夠把某階段的設計構想記錄下來,輔助設計思考時內部記憶之不足。因此設計師將自己的想法進行編碼,再看著自己畫的圖面進行解碼也可以視為是自己與自己溝通的過程。編碼的內容隨著設計的進行而增刪修改,其目的就是在所有可能設計之母集合裡面尋找可行的方案。初步看來,就建築設計各個階段而言,編碼的格式應該具備下列特徵;

  1. 每個設計階段的編碼的格式須讓設計師能夠包含足夠的資訊以辨識出各個設計階段母設計集合中需要被區隔處理的個別方案。根據Shannon對transducer的說明指出在編碼與解碼過程中之可能遺失資訊,而不可能增加資訊,所以如果設計的編碼內容不能正確指出被關注的設計方案,就不可能在解碼時增加資訊而回復。一個階段性的設計方案,就是下一個設計階段設計的母集合。而下一設計階段的目標就是在這個母集合中進一步標定一個更細緻的設計方案。依此如果編碼內容不能明訂該設計階段所需關注的設計方案,就會對下一個階段的設計工作產生不利的影響,就會有一個不適當的母集合作為下階段設計溝通的基礎。
  2. 設計編碼必須具備某種結構性的脈絡,讓設計師可以有效率的進行編碼與解碼。建築設計的母集合通常極為巨大,在一個巨大的母集合中要找到並標定其中的一個元素可能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編碼的格式會影響進行程序的效率。建築經過歷代的專業經驗所發展出來的各階段專業圖面(建築計畫、基本設計、細部設計等)可以說是目前我們所能掌握的最有效的專業編碼系統。
  3. 接續上一個特徵的說明,專業編碼系統必須是精簡的,否則就不可能是有效率的。編碼的內容不會要把設計方案所有的細節標示出來,而是透過專業知識的參照去解讀所需處理的方案特徵。專業知識的參照並不能增加資訊,因此編碼的精簡也必須符合第一項特徵。
  4. 建築設計的編碼在各個設計階段應該是不同的,但各階段編碼的內容應該可以接續使用,或至少是可以相互參照,也就是可以很容易的比對其相似性。這應該是第一特徵所提到的,一個設計階段的編碼就是下一個設計階段設計編碼的母集合的必然結果。

後記(2020/04/21)
這裡所謂的編碼和一般建築師或工程師所用的編碼不一樣。在工程中, 一般的編碼是指為所設計的構件, 或材料加上一個編號, 並利用編號的特定位數的數字或文字進行分類。這篇文章的編碼是基於資訊科學中的encode,是指為所欲傳達的資訊設計出某種符號對應關係, 作為傳達訊息, 溝通之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