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永續、智慧與生活空間

有關智慧科技的豐功偉業無庸贅言,但要運用智慧帶來永續則是很弔詭的一個課題。智慧是一種會導致天譴的能力,就像希臘神話中的天神因普羅米修斯將用火的智慧教給人類而令其永世受罰,並且為懲罰人類而造出因好奇打開寶盒的潘朵拉,讓貪婪與各種邪惡充滿人間。智慧讓人類能夠從大自然獲取所欲求的資源,也讓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互動關係失去平衡,除非能找到新的平衡點,否則將導致毀滅的劫難。

人體最耗能的器官就是大腦,是演化過程中取得智慧所付出的代價之一。如果我們要讓生活空間中的各種用具、裝置、建築甚至社區與都市都佈滿智慧科技,同時又能夠和自然環境維持平衡和諧的關係,代表智慧必須涵括一種面對自身處境知所取捨的態度。科技教我們如何向大自然予取予求,而智慧終需帶領我們和大自然建立平衡永續的關係。

段義孚(Yi-Fu Tuan)是開創人文地理學術領域的大師。他覺察到傳統的地理學專注於地理空間中的物理性質,如地形、地質、水文與天氣等等,但對於地理空間中居民在主觀意識上對其生活空間的認知的研究同樣不能忽視。人文地理奠基於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所探討的定居(dwelling)概念,指出人們視之為居所的地方並不單純只是有舒適安全的物理環境與經濟資源。定居的需求源自於深層的本能與情感,是不能用溫度計或其他的計量儀器量測的。人類生活空間有某些主觀認知的特質必須被關注,否則就像服裝設計師只為追求節約布料車工與保暖進行設計,恐怕將脫離人性的需求而白費功夫,所謂的永續智慧生活空間也終將成為空泛的口號。

生活空間談的是人在自然環境中自處的方式。人類的生活空間是由內而外的許許多多層次的介面所構成的,服飾、居室、建築、社區、都市、區域乃至於支撐萬物的大地、海洋,以及大氣層,都是定義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介面。每一個介面定義了其內部與外部系統之間的循環,如果每一個層次的循環都能夠接近達成平衡和諧的狀態,人與自然環境就能建立一種永續的關係。以下從三個構面切入來談生活空間對人的意義:

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外太空嚴酷的物理環境和人體能夠接受的生活空間有很大的區別。從環境控制的觀點來看,這個巨大的區隔必須透過許多層次的界面來維護,在安全上以及效率上才能提升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永續智慧生活空間必須探討各個生活空間的介面內外之間如何在智慧科技的輔助下達到高效率的平衡,而不單純只是取其所需,最後將所有的衝擊讓人類生活空間的最後一道防線,也就是大氣層來承受。

人與人關係的引導和維持:人類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沒有人可以獨自生存。經由人際關係所形成的各階層組織是每個人生存的必要條件,而生活空間是維持所需人際關係的基本要件。從服飾、居室、建築、社區乃至於都市,其設計所需考量的範疇都是以滿足人際關係與社會組織秩序的考量為主。傳統人類設計對各層次生活空間的構築與維護,在建構人際關係上所耗費的成本恐怕遠高於耗費在維持物理環境舒適的條件上。永續智慧生活空間必須涵括如何使用智慧科技,以更高效率、低環境衝擊的方式塑造生活空間以維護個人、家庭與社區組織的完整與穩定性。

記憶與文化的傳承:一個舒適的五星級旅館與一個家是有區別的;一個觀光勝地和家族發源的社區、城鎮也具備不同的意義。海德格對定居概念的詮釋告訴我們生活空間中必須能夠註記自身起源的記憶與文化,必須對過去的已知有所聯繫,才能在居住空間中提供人們面對未知與未來的不安時所需的力量。這種需求源自於生物演化的歷程,深植於每個人的本能與情感之中。一個有完美的溫溼度控制與舒適的床鋪的房間如果缺乏床下箱匣深處引發童年往事回憶的布偶,就不能成為真正的居所。資訊科技可以為各個層次生活空間的設計師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可以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在現代化高速變動生活環境中為每個人提供記憶與文化的空間註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