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把設計師當作transmitter, 負責將設計構思編碼成為設計圖說。設計圖說是一種可以透過某些channel傳輸的signal。製造者接收到設計圖說之後,扮演transmitter的角色,進行解碼將圖說轉換成為物品或建築物。與Shannon的一項基本差異是shannon的模型中,message經過編碼,傳輸後解碼,應該還原為原來的message。此時我們做了一點延伸,也就是還原之後的message並非原來的message,而是原來message的某種轉換,可以是空間的平移轉換,這就是shannon討論的case。也可以是時間的轉換,或者語言的轉換,甚至是設計構思與成品之間的轉換,反正只要是某種轉換就可以,而絲毫不影響到shannon模型的適用性。
設計溝通時noise比較可能是在encode和decode過程中發生,不過我認為並不影響到模型的適用性,因此我期待shannon所有推論仍舊可以用來分析設計溝通。因為noise不管是在transmitter或者是channel中發生,都是讓signal產生變異,讓接收端對signal產生錯譯的機率提高。
另一個可能需要討論的是shannon的message是可以用非常明確的格式表達的,而設計溝通模型中的message代表設計構思,卻沒有人知道如何表示設計構思。從weaver的文章中我得到啟發,或許這可以歸到semantic的層級,而根據weaver的看法,shannon的模型被延伸到semantic的層級,甚至effectness的層級都不損及其適用性。我們只要再加一個transmitter把設計圖說轉換成shannon模型中的signal,然後把前後兩個transmitter看成是單一的transmitter就可以了。當然這時在現實世界中,這樣的transmitter就是設計師加上他所用的電腦。
在Shannon的模型中,所有的information都來自information source,不管是encode或者decode都不會加入資訊,只會流失資訊。在設計/製造的溝通模型中,設計師在encode的過程中加入information,而工程師在decode設計師的圖面時會加入information以釐清該設計如何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