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創造與批判,知識提升的兩股力量

摘錄一部份carl poper自傳的中文翻譯, 覺得非常清楚的給了我們一些對知識的洞見。Poper就是提出科學反證論的哲學家,我不認為他掀起五哩霧,事實上他的科學反證論替科學下了一個非常清楚的 註解,讓科學可以和宗教或者偽科學做一個明確的區分,同時導正長久以來普遍誤認為科學是基於歸納法,轉變成基於演繹法的推論系統。以下是摘錄文字:


... 因此,我不陷入分界的困境就能抛弃归纳法,而且我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应用我的试错法成果:用演绎方法论来代替归纳方法论。通过对理论的演绎结果的否证和反驳 而对理论加以否证和反驳,显然是一种演绎推理(modus tollens)。这种观点意味着:科学理论,如果未被否证,将永远是假说或猜想。
因此,科学方法的全部问题就澄清了,同它一起澄清的还有科学进步的问题。进步在于向告诉我们的东西越来越多的理论——具有更丰富内容的理论移动。但一个 理论说得越多,它排斥和禁止的东西就越多,并且否证它的机会就越多。所以具有更多内容的理论能够受到更严格的检验。这种考虑导致了一种理论,在这种理论 中,科学进步成了并不在于观察的累积,而是在于推翻不那么好的理论并且用更好的理论,尤其是内容更丰富的理论代替它们。因此在理论之间存在着竞争——一种 达尔文主义的生存斗争。
当然,我们认为只不过是猜想或假说的理论不需要辩护(更不需要用并不存在的归纳法来辩护,任何人对这种归纳法都没有提供一个合理的描述)。然而,根据对相互竞争的猜想的批判讨论,我们有时候能够提出一些理由来选择其中的一个猜想。...


我認為他這段話告訴我們幾件事
一、一個不能用任何方式反證的論述並不符合成為科學假說的基本條件。被觀察到反證的論述不是定理,而那些尚未被反證的科學性論述則是猜想。

在此,我想用批判來替代「反證」這兩個字,遠不及反證那麼強烈,但希望沒有違背其原意。從這裡我引伸出來的就是說:

若 我們提出一段論述而希望其有科學知識上的價值,那麼必須讓其接受批判,我們必須讓我們的論述立於一個可以被批判的基礎,否則這個論述沒有機會成為科學的論 述。有一些論述無法接受批判,因為沒有清楚的架構與定義,如亞理式多得的「物體往下掉是因為地面是其歸宿,煙往上升,因為天空是其歸宿」。這種論述我們無 從批判反證,然而其在知識上的價值有限。而有一些論述雖然受到批判與反證,反而其價值越加顯明,如牛頓的運動定律。

時間到了,下次再談其餘的。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神話、科學理論與生活

...幻想世界在貧乏的知識中建立起來,但卻被寄以熱望... 
 Yi-Fu Tuan(段義孚)潘桂成譯,  Space and Place -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神話是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產生,但是其建構過程可能必須加入許多資訊,並且透過某種架構組織起來,否則一個貧乏的神話就無法被寄以熱望。段義孚在 Space and Place 這本書的第七章談「神話空間和地方」告訴我們神話是構成人們空間經驗的重要元素。神話並不因科學的發展而消失,因為科學開拓了人類的知識,但也發掘更多未知的疆域。人們面對這些未知的疆域時,藉由推論、類比、隱喻或者想像加入許多資訊,試圖把未知領域中不完整的知識片段組織起來成為一個較完整的架構,依附到更大的知識範疇,成為知識體系的一部份。這樣的知識建構過程如果遵循科學方法的原則,其結果往往不被稱為神話,而稱為理論。

神話是人們企圖解釋其所經歷到或者學習到的現象時所產生的理論。這些神話或者理論對人類的文化,甚至生存有重大的意義,而其是否能通過科學理論的檢測往往是無關緊要的。神話對人類的生活至少具備下列的意義:

知識的建構與傳承:知識建構是一種資訊累加、組織而後精煉的過程。沒有經過組織與精煉的鬆散資訊就比較不易被傳承,而成為文化的一部份。神話有助於將人類經驗歷程所獲得的有用但片段而不完整資訊組織起來,形成文化的傳承加以保留。

建立共同的價值體系:無論神話的內容是否能夠通過事實的驗證,都可以幫助社會建立共同的價值觀,這也是人際關係和合作的互信基礎,是維持社會穩定的要素。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人類在奮鬥求生的過程中有許多未知的遭遇,必須在資訊不足的前提下迅速採取行動,神話可能可以幫助人們克服面對未知時的恐懼與不安,找到可以遵循的模式而採取具體的行動以克服困難。

未完,希望可以回來寫完

(2018. 12. 28)

我們大都知道住居所選之處最好是背山、面水、朝南,這是祖宗代代相傳下來的生活智慧,人們未必知其所以然但卻也都認定這就是好風水。地理風水師傅更能如數家珍的說明更多細節,他們就是知識的傳承者。其所傳承的內容和科學理論一樣,有許多生活環境相關的智慧,也有許多想像與假設。資訊傳承的內容必須被記憶、相信,才有可能被執行,也才算是成功的溝通流程 (大陸把 information 翻譯成信息,我認為非常的貼切)。知識建構的過程卻往往必須從破碎、偏頗、甚至互相矛盾的資訊開始,長時間的累積精煉後才能建構較完整的體系,而在能夠成功被建構之前,這些破碎偏頗的資訊如何被接受、記憶與相信?於是想像與假設就進來填補缺漏的空間與連接的環節,這些被建構起來的知識體系有些被稱為神話、有些就說是風水,也有些被歸類為科學理論。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永續、智慧與生活空間

有關智慧科技的豐功偉業無庸贅言,但要運用智慧帶來永續則是很弔詭的一個課題。智慧是一種會導致天譴的能力,就像希臘神話中的天神因普羅米修斯將用火的智慧教給人類而令其永世受罰,並且為懲罰人類而造出因好奇打開寶盒的潘朵拉,讓貪婪與各種邪惡充滿人間。智慧讓人類能夠從大自然獲取所欲求的資源,也讓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互動關係失去平衡,除非能找到新的平衡點,否則將導致毀滅的劫難。

人體最耗能的器官就是大腦,是演化過程中取得智慧所付出的代價之一。如果我們要讓生活空間中的各種用具、裝置、建築甚至社區與都市都佈滿智慧科技,同時又能夠和自然環境維持平衡和諧的關係,代表智慧必須涵括一種面對自身處境知所取捨的態度。科技教我們如何向大自然予取予求,而智慧終需帶領我們和大自然建立平衡永續的關係。

段義孚(Yi-Fu Tuan)是開創人文地理學術領域的大師。他覺察到傳統的地理學專注於地理空間中的物理性質,如地形、地質、水文與天氣等等,但對於地理空間中居民在主觀意識上對其生活空間的認知的研究同樣不能忽視。人文地理奠基於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所探討的定居(dwelling)概念,指出人們視之為居所的地方並不單純只是有舒適安全的物理環境與經濟資源。定居的需求源自於深層的本能與情感,是不能用溫度計或其他的計量儀器量測的。人類生活空間有某些主觀認知的特質必須被關注,否則就像服裝設計師只為追求節約布料車工與保暖進行設計,恐怕將脫離人性的需求而白費功夫,所謂的永續智慧生活空間也終將成為空泛的口號。

生活空間談的是人在自然環境中自處的方式。人類的生活空間是由內而外的許許多多層次的介面所構成的,服飾、居室、建築、社區、都市、區域乃至於支撐萬物的大地、海洋,以及大氣層,都是定義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介面。每一個介面定義了其內部與外部系統之間的循環,如果每一個層次的循環都能夠接近達成平衡和諧的狀態,人與自然環境就能建立一種永續的關係。以下從三個構面切入來談生活空間對人的意義:

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外太空嚴酷的物理環境和人體能夠接受的生活空間有很大的區別。從環境控制的觀點來看,這個巨大的區隔必須透過許多層次的界面來維護,在安全上以及效率上才能提升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永續智慧生活空間必須探討各個生活空間的介面內外之間如何在智慧科技的輔助下達到高效率的平衡,而不單純只是取其所需,最後將所有的衝擊讓人類生活空間的最後一道防線,也就是大氣層來承受。

人與人關係的引導和維持:人類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沒有人可以獨自生存。經由人際關係所形成的各階層組織是每個人生存的必要條件,而生活空間是維持所需人際關係的基本要件。從服飾、居室、建築、社區乃至於都市,其設計所需考量的範疇都是以滿足人際關係與社會組織秩序的考量為主。傳統人類設計對各層次生活空間的構築與維護,在建構人際關係上所耗費的成本恐怕遠高於耗費在維持物理環境舒適的條件上。永續智慧生活空間必須涵括如何使用智慧科技,以更高效率、低環境衝擊的方式塑造生活空間以維護個人、家庭與社區組織的完整與穩定性。

記憶與文化的傳承:一個舒適的五星級旅館與一個家是有區別的;一個觀光勝地和家族發源的社區、城鎮也具備不同的意義。海德格對定居概念的詮釋告訴我們生活空間中必須能夠註記自身起源的記憶與文化,必須對過去的已知有所聯繫,才能在居住空間中提供人們面對未知與未來的不安時所需的力量。這種需求源自於生物演化的歷程,深植於每個人的本能與情感之中。一個有完美的溫溼度控制與舒適的床鋪的房間如果缺乏床下箱匣深處引發童年往事回憶的布偶,就不能成為真正的居所。資訊科技可以為各個層次生活空間的設計師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可以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在現代化高速變動生活環境中為每個人提供記憶與文化的空間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