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空間行為與資訊處境

據段義孚(Tuan 1977),空間代表自由活動的可能性。就生命體而言,活動來自於求生與生殖的本能需求,其目標在追求合宜的物理環境和資訊處境。撇開物理環境不談,何謂資訊處境?

當一個生物位於某個位置時,其周圍情勢決定其感官系統可以接收到哪些資訊。例如上風與下風的位置決定嗅覺資訊的取得與傳遞;向光與逆光則決定視覺資訊的處境。我相信對於資訊處境的敏感度絕對影響到生命體的生存機會。一隻獅子會選擇迎風的方向來潛伏接近其獵物,並不見得是其了解氣味隨風傳遞的道理,而是其祖先在長時間的演化過程中發展出此本能,很可能在其情感上就有此偏好。而一隻羚羊也可能對其下風方向有著莫名的恐懼,而傾向往上風的方向覓食。

人也有對空間處境有本能及情感上的需求,應該也是來自祖先長時期演化而來的,不見得有理性的基礎,但可以追溯到生存與生殖的本質。生理的演化速度遠慢於文化的演化速度,但其影響力來自更深層的本能與情感,對行為的影響往往比文化的影響更有決定性。人類文化的演化歷程對我們行為的影響力可能主要在情感與理性的層次。段義孚(1977)提到初學爬行的嬰兒即使在被誘導的情況下,也會對越過平台邊緣進入以平面玻璃覆蓋看似懸空的區域有所畏懼。我們在空間中的行為應該是在本能、情感與理性思維的交互影響下的結果。一個看似簡單的空間行為,可能其背後有很複雜,而且因人而異的影響因素與動機。試圖藉由了解影響因子與動機來了解行為可能是非常困難的課題。但我認為,就因為夠複雜,所以可以跳過細節,直接觀察結果,就像要了解氣體的行為,不須知道每個分子的位置與運動的細節,用機率與統計就可以推測其整體的行為。對人類的空間行為而言,這個化簡馭繁的屠龍寶刀一樣有效,只要再加上演化的觀念,應該可以找到簡單而有效的分析方式。

必須要補充說明的是,我並不認為這與某些行為主義信奉者的看法一樣,把人的心智當作黑箱,一切以行為結果為依據,最後導致一種認為可以把人用賞罰加以操弄控制的價值觀點。人之所以為人乃是幾十億年演化的結果。任何一種生物所具備的本能、情感與理性思維都是因應演化最基本的原則-適者生存-的天擇結果。因此無論如何複雜,最後都可以歸結到生存與生殖這兩項生命的本質。人類或者任何一種生物的文化也適用於演化的基本原則,最後也可以回溯到生存與生殖這兩項做為生命體的基本條件。



Tuan, Yi-Fu, 197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