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演算、認知或者人工智慧的角度切入談設計是一條死路,遠離它是對的。事實上大約八零年代以來無數學者的投入並沒有帶來有價值的成果。
我文章裡談的pattern並不是演算或者認知領域中所謂的模式。其實是源自於建築領域一個長久被誤解並逐漸被忽視的基本理論,就是亞歷山大的模式語言。事實上亞歷山大可能是半世紀以來最懂得演算理論的建築學者,其論述貼近建築,卻具有堅實的演算基礎。這可以從其博士論文Note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看出來,這本論文甚至一度成為電腦科學領域的教科書。其從建築設計出發的模式語言的理論事實上推動了軟體工程的革命。
我大約在2000年的時候切進去知識管理的領域,體認到亞氏的模式語言是一種知識交換的格式,這個格式是針對設計問題的剖析而設計的,這在其博士論文、Timeless way of buildigns和Oregon experiment說明得很清楚。模式語言被絕大多數的建築學者或教育者誤解的非常嚴重。我認為模式語言可以和nonaka的知識創新螺旋結合,運用在設計教育上,尤其是針對合作學習。這篇論文可以說是過程中的一個筆記。
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看,溝通才是設計與設計教育最重要的關鍵,而不是如人工智慧或認知心理學者所鍾愛的形式分析、搜尋或者演算。設計溝通需要有效的語言。建築設計專業圖面或許適合設計後期的溝通,但設計前期階段,甚至與建築計畫銜接的階段,例如校園規劃,傳統的圖面就不是很恰當(Oregon Experiment),因此他提倡以模式語言作為設計溝通語言,而這種語言的格式是根據其對設計問題深入剖析(Note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後的心得而得出的。亞歷山大同時也是個數學家,其論述背後可以看到堅實的運算理論基礎,我認為其後無人出其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